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

《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》,中文版是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如果需要下载学习的同学,可以邮件跟我联系。

为什么推荐这本书

大概在09年就阅读过中文版本,当时只是感觉是一本提高情商,提供正能量的书,也有一些启发,比如时间管理(两维度四象限的事情优先级管理)、双赢/共赢等,但总体感触相比10年之后,差距很明显。在12年当时公司内的管理培训,提供了同中文书名的一个培训课程,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按照书的内容进行设计,比如目标设定、时间管理、共赢、同理心/倾听。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,并且参加培训的方式,相比于看书而言,有更深的代入感和思考,因此在那次培训之后,很多概念植入到个人的认知体系里面,一直影响到现在。但为什么在10年后又重新读一遍英文原版,主要来自两个原因:

  1. 最近的一段时间认为个人效能不高,进入到一个新的突破瓶颈的期间,需要进行反思和系统性思考,而之前中文版和培训的具体内容有些忘却;
  2. 想加强英文的学习,工作这么长时间后,发现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,在当前的全球化的环境下,非常重要。

除了我个人的两个原因之外,我也很建议读英文原版,因为翻译的版本有两个重要的信息折损,一个是经过了中文作者(原文读者)的主观认知,而认知与原著肯定有偏差;另外就是语言本身就有信息折损。举一个例子,比如在讲述第一个习惯Proactive(中文翻译是:积极主动),在这一章的最后一段,原文提到responsible是proactive,乃至整个effective很重要的基础,全文很多处强调responsible。而原文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描述解释什么叫做responsible,就是response-able,字面拼接容易理解是积极反馈的能力。对比一下原版和中文版的差距:

  •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own effectiveness, for our own happiness, and ultimately, I would say, for most of our circumstances. (中间省略一段,因为中文版把这一段放到最后来讲,而把前后两段合二为一)Knowing that we are responsible – “response-able” – is fundamental to effectiveness and to every other habit of effectiveness we will discuss.
  • 我们要对独立意志的天赋善加利用,对自己的效能和幸福负责,对身边的环境负责,这是后面每一个习惯的基础。

可以看到省掉了很关键的一个概念的传达。

内容概要总结

下面这个图就是7个习惯的图示。

![](https://miro.medium.com/max/458/1*f5TvXs1_EuvbJFPoYXJ2fg.png)
总结一下原文几个重点。
  1. 从下到上,从内到外。1-3个习惯是强调内在(Private Victory),4-6个习惯是强调对外(Public Victory),而对外是否成功在于内在是否足够强大。而第7个习惯是不断学习,所谓的Upward Spiral(螺旋式上升);
  2. 7个习惯的英文比较容易理解,不展开解释,英文不太懂,可以查字典。其中同时提到了三个层次,Dependence(个人的效率完全依赖外界,比如生理和安全的依赖,如孩子;也有心理和习惯的依赖,比如工作环境)、Independence(有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)、Interdependence(在心智达到Independence的基础上,懂得协作,成为一个能够驾驭Interdependence的人)。作者认为要追求Interdependence的境界,因为生活在人类社会,就摆脱不了互相的依赖,而我们要对这种互相依赖有意识去利用,而不是被动的反应;

个人在这个阶段的领悟

心学

书中有两个概念,跟王阳明的心学基本思路一致。

第一个是个人效能的改变,是from inside out,是基于Private Victory的基础。这个跟心学强调的是一样的,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,方法其实是次要的,比如想要孝敬父母,那些传统的礼仪条规,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话,做什么事,知不知道都不重要,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想孝敬父母,这些都是多余的,如果一个人内心想要去孝敬父母,那么他自然就会去做这些事情。《The 7 Habits》一书中,最重要的也是Proactive,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性。

第二个是理解Values and Principles,也就是价值观与规律。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,而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取决于自然规律和法则。一个是主观,一个是客观,这个与王阳明提到的知心合一,其实也是一致。知表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,而行表示个人价值观,这两者需要保持一致。

不要停留在心灵鸡汤

行为决定习惯、习惯决定性格、性格决定命运。行为的改变源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,道理很简单,要做很难,不要停留在喝完心灵鸡汤的感受上,也不要想着一天、一个月就有很大的变化,需要持久的积累。当今中国,很多人都很浮躁,总想找捷径,而真正的个人价值提升,来自于持久的积累。

自控力

个人的管理其实来自于自控力,而关于自控力的进一步深入解读,这本书其实就少了,而我认为这是这本书一个很大的软肋,因为作者把自控或者自驱这个事情,想的简单了。这里推荐一本书,《自控力》,补充自控力的理解。

简单而言,一个人的自控/自驱的能力(也就是能够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,抑制自己做想做的事情),一个很大方面是源于大脑前额皮质的发达程度(也许这个能够解释为什么天庭饱满是一种福相)。而另外一个方面,源于大脑前额皮质的精力,因为可以简单想象大脑也是一种肌肉,长久运动必然会匹配,所以忙碌了一天,已经很累,到晚上总想打一下游戏,虽然知道早睡对身体好,但是总抑制不住,这个都是大脑前额皮质能量缺乏,无法自控。而作者作为一个独立职业者(看上去是一个作家、管理咨询顾问),时不时可以去度个假,相对而言可以处于一个好的精力状态。

如果在整本书能够补充一定的生理或者神经学方面的信息,给一些延展的建议,则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,Proactive,则有更明确的可执行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