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R、KPI和绩效考核

使用KPI还是OKR来做目标和绩效管理,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一个讨论不断的话题,尤其是近期头条的OKR管理理念散播,也许跟头条要推进飞书一些功能商业化有关,OKR和KPI的差异又引起很多公司管理层面的讨论。我目前参与团队管理层面的工作已经十多年的时间,对KPI、OKR和绩效考核,也有自己的一些总结,这里分享沉淀出来。

无论是OKR还是KPI,本身都是目标管理的一种工具,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差,适用于不同的场景,就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和团队而言,KPI其实使用更加普遍。要真正区分OKR和KPI,要先从OKR和KPI究竟要干什么谈起。

理想的目标管理和考核

OKR和KPI本质都跟绩效考核有关,在谈考核之前,有几个认知的前提:

  • 团队管理对于团队的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。虽然看上去很多人会认为是一句废话,但其实不是,不少人会认为运气、选择要比团队管理重要的多。此外,还有人把团队管理理解成狭义的管理(计划、组织、领导、控制),从而认为管理不重要,只要人的素质强就可以。这里是一些基本理念和价值观的区别,这里先不深入探讨;
  • 团队管理中最常用的是目标管理。绝大部分团队管理工作,都是在做目标管理,绝大部分管理的书籍都跟目标管理有关,比如如何做目标/计划、如何拆解、如何沟通、如何执行、如何控制风险、如何考核,等等。但管理的派别除了目标管理,还有其它两种,一种是基于心理学的管理,从人性角度去理解管理,主要指导微观的对人管理方法;还有一种是基于组织结构的管理,从组织的有效性上,主要指导宏观一些的文化、机制的管理。OKR和KPI都是目标管理的范畴,而且主要应用与目标制定和考核;
  • 目标考核是目标管理的必要方式。对比和考核目标的执行是否匹配原设定的目标,是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方式。至于考核的反馈是使用物质类的奖金、权力类的岗位晋升、名誉类的Title,这个视场景而定。

既然OKR和KPI都是要做目标制定和考核,那不防抛开这些OKR和KPI的概念,我们想象一下最理想的目标指定和考核是什么样的场景。

理想情况分为几个步骤:

  • 团队负责人想清楚团队的目标,并基于团队成员做好目标的切分;
  • 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做目标沟通,把切分好的目标跟团队成员保持同步;
  • 团队成员按照自己认知到的拆解目标执行;
  • 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执行目标,与原定切分的目标对比,判定目标考核结果并给予反馈(比如绩效奖金)。

这个步骤看上去很自然,团队管理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么做的,但是实际操作层面,会出现很多问题,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,区分了OKR和KPI。其中第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清晰的描述目标。

为什么会有KPI

《道德经》开篇就说,”道可道,非常道“,意思其实就是说语言的表达是有局限性的,在表述一个人的认知上,只要说出来就已经有信息量的损失(语言作为信息的传输介质,带宽不够)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怎么讲清楚团队以及拆分给个人的目标?有两种可能性:

  • 目标简单容易描述,直接描述量化目标。比如工厂完成多少产量,虽然这个目标隐含其它内容,但总体目标这样描述还是容易理解;
  • 目标不容易描述,挑重点描述。比如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、建立产业生态、打造有竞争力团队,这种目标虽然团队负责人有一个愿景蓝图,但是如果就这么描述太泛无法理解,只能挑出重点,比如收入达到多少、什么时候上线什么产品/多少产品、DAU达到多少、团队规模达到多少等等。

通常情况下,都是第二种,很多目标是泛化且动态的,但为了做好目标管理,团队负责人不得不强调目标上的一些点,利用这些可描述的点来做管理和考核,这些点就是KPI(Key Performance Index)。

KPI的问题从图中也显而易见,虽然代标KPI的点很容易理解,但是团队成员要还原到目标的原始形状,会受到很多干扰,比如目标的理解、个人价值观、个人主动性和意愿等,最后目标的执行,就会出现针对KPI的诟病:

  • 团队成员KPI完成都挺好,但是很多工作偏离公司或者团队的需要。比如很多团队的KPI是收入,为了达到收入目标,执行往往牺牲了长远的收益,比如品牌/产品口碑;
  • 有一些团队成员KPI的点没有够到,但是整体完成比原始目标覆盖范围更加丰富,但是从KPI考核机制而言,会判定目标达成率不高;
  • 团队成员只关注KPI的点,不关心也不去还原目标原貌,整体团队执行过程过于机械而没有激情;

OKR解决了什么问题

怎么解决KPI机制下的这些问题,最直观的思路就是目标管理回到目标本身,虽然不可描述,但是有一个假设(这个假设涉及到OKR的关键条件,后面会提到),就是OKR是可以在团队成员主观层面能够理解。举个大家都能理解,但是语言很难描述的例子,比如用语言描述一个最熟悉朋友的重要且区别性特征,而且尽量量化。这个是很难的,但是有一个很像这个朋友的人出现在眼前,我们能很快判定他们很像。

这就是OKR针对目标管理的思路,因此OKR会有一些做法:

  • 除了描述一些点之外(Key Results),有更大部分在强调原始目标(Objective);
  • OKR的设定要求公开透明,因为要尽可能做到Objective在信息上的传递,提升主观理解;
  • Objective的目标沟通比较频繁,比如OKR有可能2个月就要沟通制定一次,目的是尽可能做到Objective的传递和理解;
  • 目标考核不是基于Key Results,而是基于Objective的考核;
  • Objective的考核靠人的主观判断,因此通常OKR机制下的绩效考核,是依靠360度评价完成;

前面也提到,OKR的执行是建立在一个很强的前提下,就是团队成员主观层面能够理解团队的目标(Objective),如果目标很容易描述,那么OKR就跟KPI没有太大区别,如果目标不容易描述,这个前提很大程度依赖于团队成员的主动性,如果团队成员不去主动思考、理解和还原团队的目标,OKR的这个前提条件就建立在一个非常空泛的基础上,而要达到这点,基本只有两种方式:

  • 团队的招聘、淘汰流程能够保障团队的正式员工都具备主动积极,还原目标的属性;
  • 文化价值观扮演比较重的角色,通过强大的文化价值观改造员工的价值观。

小公司可以依靠前者,而大公司无法保障招聘/淘汰机制,因此只能让文化价值观占有更大的重要位置,这也是能看到做OKR的大公司,一定都有一个比较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价值观。而强有力的文化价值观,本质是依赖于当权人的个人价值观和影响力。

OKR和KPI各有千秋

所以OKR和KPI各有千秋,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这个就像产品和技术设计一样,目标都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,但最终能做到什么份上,还要看有什么资源。

如果团队目标的全貌难以量化描述,同时团队成员的主动性足够,OKR是一个能够产生更大价值的方式。

如果团队目标可以量化描述,或者团队成员的主动性不足,那么KPI相比OKR,会是管理上更加有效的方式。